相較於哥本哈根會議的雷聲大、雨點小,沒有訂定具有法律約束性的減排目標與期程。今年在墨西哥舉行的坎 昆氣候會議,在「先易後難、求同存異」中獲得協議,得到工業化國家的「減量目標」及開發中國家採取「減少排放量行動」的多邊程序正式承諾、京都議定書締約 國同意持續進行磋商以完成其工作、及成立綠色氣候基金等多項重大成就。
文化大學土地資源系副教授楊之遠表示,雖然坎昆會議有不錯的成績,唯長久以往,基金種類很多,但經費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。加上金融風暴未息,基金來 源與分配仍有爭議。未來一年,如不能在經費與技術的提供,達到發展中國家的需要,要達成簽訂具有約束性的減量目標與期程,恐怕還要等些時日。
楊之遠指出,台灣資源有限,發電及工業佔CO2排放比例最高,金融風暴衝擊餘波未息,國內失業率及低收戶均呈上升,各項重大投資計畫勢在必行,但政 府對此劣勢未反應在減碳政策說帖中,將自陷困境。加上兩黨對立,減碳最有效的經濟工具,例如徵收碳稅、能源稅、提高油電價格等,在選舉考量下均不易採行。 政府歷來委辦氣候變遷因應,及減碳策略相關計畫甚多,所耗經費亦為可觀,卻欠缺整體戰略架構整合。
楊之遠呼籲,我國多年來談氣候公約與京都議定書,只在期程與目標上作文章,要花多少錢,錢從那裡來,甚少討論。是否要成立氣候基金?如何籌錢?現在是時候了。
因應坎昆會議決議,如果我國真的要想在國際上露臉,建議儘速擬訂「國家最適減緩行動計畫」 ( NAMAs);建構符合氣候公約「可測量、可報告、可核查」(MRV)規範之管理體系,據以落實國內減碳作為;並成立氣候談判情景研析小組,化被動為主 動,把台灣的作法與觀點向國際發聲。 |